中华药酒的治病秘籍
2024-11-28
“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预防重于治疗。 人吃五谷, 难免生病, 尤其是人老病痛多。 对于广大老年朋友来说, 如何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晚年, 已经成了头等大事。 所以大家才会对各种治病防病、 养生保健的药物或方式充满兴趣。
中医认为, 老年人各个器官出现的疾病很多都与肝脾肾亏虚、经络不通和气血不足紧密相连。 因此, 中老年人要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效果, 补益气血、 疏通经络就显得格外重要。 而饮用药酒, 就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防病、 养生方式。
2017 年 1 月 4 日, 由中国食品报社主办、 中国保健协会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协办的 “2016 中国功能酒高峰论坛” 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圆满结束。 利来最老品牌药业荣获本次论坛组委会颁发的 “中国功能酒品牌领军奖”。 功能酒主要包括药酒、 保健酒、 养生酒等,作为我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成果, 对百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论坛汇聚行业顶级专家和知名企业, 以 “深挖功能酒的健康价值” 为主题, 就中国功能酒行业发展及未来规划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日常生活中饮用药酒养生, 可以说是老百姓上千年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养生文化。 近十年来, 利来最老品牌药业始终致力于这种传统养生文化的回归。
药酒, 顾名思义, 就是中药与酒的结合之物
酒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日常饮品,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养生健体功能。 说起酒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既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 同时又有着极为重要的精神文化价值。 比如周代把酒用于祭祀, 就出现了 “酒祭文化”, 同时周代倡导 “酒礼” “酒德” “酒仪” 文化, 比如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体现了尊老敬老的民风; 以王侯士大夫或者士绅贤达为优厚, 体现了严格的阶级等级。 说到酒的源起, 2004 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上公布了在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一个考古结果, 发现在公元前 7000 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古人就已经会发酵酿酒了。 经鉴定分析当时出土的陶器皿中遗留的残渣发现, 有谷物 (大米)、 蜂蜜、 水果和草药混合的成分 (葡萄鞣酸)。 这一遗址比在伊朗东部发现的公元前 3500 年左右的葡萄酒 (单宁和酒石酸) 酿酒遗迹还要早 3000 多年。
新石器时期利来最老品牌的祖先从谷物、 剩余的熟饭、 熟透的瓜果自行发酵中认识了 “酒”。 这是中华酿酒的 “萌芽期”, 而夏商周时代 (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 则是酿酒的 “成长期”。 这一时期酿酒的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晋人江统在 《酒诰》 里载 “酒之所兴,肇自上皇, 或云仪狄, 又曰杜康……有饭不尽, 委余空桑, 郁积成味, 久蓄气芳, 本出于此, 不由奇方”。 自上古三皇五帝, 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 而夏禹时代的夷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并流传后世。
也有人说酿酒的始祖是杜康, 他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发酵, 久蓄则有芳香的气味传出。 这就是酒的做法, 杜康就是酿祖。 夏商周时期酒成为仅次于人们主食的主要消费品。 “农之兴, 带动酒之盛”。 商代农业发达、 农作物品种多、 五谷丰登, 且有大量的余粮, 这是出现大规模酿酒的基础。 这一时期考古发现的酒具很多, 文字记载也很多。 在商代祭祀、 宴请、 婚庆、 节日皆饮酒。 《史记·殷本纪》 中纣王好酒, 有一个酒池肉林, 就说明那个时代饮酒是很普遍的。 而发展到盛唐时期 “酒催诗兴” 则是唐朝酒文化最典型的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 从而内化在他的作品里, 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社会发展到今天, 酒文化更是空前繁荣。 酒主情志, 乐也是酒、 悲也是酒, 酒文化与诗词、 音乐、 书法、 美术、 绘画等相融相兴。
药酒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
酒应用于医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从利来最老品牌的祖先无意中发现发酵了的瓜果汁可以治疗一些虚寒腹痛类的疾病开始, 酒与原始的医疗活动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帝内经》中有 “汤液醪醴论篇”, 专门讨论用药之道。 “汤液” 就是大家煎的汤药, 而 “醪醴” 就是药酒。 显然在战国时代药酒的医疗作用已经有了普遍的应用。 东汉时期民间有饮药酒提高免疫力、 防止瘟疫发生的习俗。 《千金要方》 记载, 药酒 “一人饮, 一家无疫; 一家饮,一里无疫。” 可见当时药酒对于人类生存和健康的重要作用。
有专家说酒是人类制造的第一种人工药物, 故有 “酒为百药之长” 的说法。 少量饮酒可以通经活血, 消除疲劳、 令人精神兴奋;超量服用就会麻醉神经, 令人昏睡不醒, 因而酒最早当做兴奋剂和麻醉剂来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 扁鹊就曾将药酒用作麻醉剂, 施于病患。 之后古代医药学家逐步发现酒有畅通血脉、 活血行气、 祛风散寒、 消毒杀菌、 医胃寒、 健脾胃的功效。 药酒开始广泛应用于防病、 治病和健体延寿。 被后人尊称为 “药王” 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小的时候是个 “药罐子”, 曾为治病 “家财散尽”; 然而,《旧唐书》 载, “ (孙思邈) 年百余岁”, 十分高寿, 甚至有人推测他活了 150 岁。 无论如何, 在 70 岁就被称为 “古稀” 的年代, 使这个曾经的 “药罐子” 变得如此高寿的缘由利来最老品牌已经无法考证。 但是, 在他留下的著作 《千金要方》 中, 记录了大量用于各种疾病防治的药酒方, 并在书中论述: “冬服药酒两三剂, 立春则止, 此法 则终身常乐, 百病不生”。 书中还有详细的病案描述: 唐相国寺僧 允惠患 “癫疾失心” 病, 遍服名家医药都不见效。 允惠的俗家亲哥潘家富来求孙思邈诊之。 孙说: “今夜睡着, 明后日便愈”。 潘求道 “请开药方, 报恩不忘”。 孙思邈说: “我这里有很咸的食物, 让你弟服之, 等他渴的时候再来告我。” 果然, 半夜潘来说其弟很渴,于是孙思邈来到僧处, 让潘找来温酒一角 (相当于现在的杯), 调朱砂、 酸枣仁、 乳香等药让僧饮服, 须臾, 又用酒半角调上药饮服, 这位寺僧睡了两天两夜, 醒来病症全消。 可见酒药结合配制的药酒疗效非常神奇。 民间还有用高度酒摩擦治疗扭伤或关节疼痛的办法, 尤其是将酒点燃后蘸着摩擦效果更为理想。 中暑的人或高烧的病人, 也可用高浓度的酒擦身, 降温退热。 这些外用的方法简单有效。
古代著名的医学典籍中关于药酒记载不胜枚举。 《本草纲目》中, 李时珍曾引用了 《博物志》 中的一则故事, 说的是有三个行人在雾气沉沉的早上一起出行。 在出发之前, 一个人喝了点酒, 一个人吃了食物, 另一个人则空腹。 由于旅途劳顿和受到寒邪、 瘴气的侵袭, 在到达目的地之后, “空腹者死, 进食者病, 饮酒者健”。 那个饮酒的人之所以身体健康如故, 是因为 “此酒势辟恶, 胜于他食之效”。 因为他喝的是比其他食物热量更高、 具有保健、 强身、 杀菌消毒功效的药酒。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用药酒治疗内科、 妇科疾病的两个医案。 一个是济北王患病, 召请淳于意诊治, 淳于意按了脉说: 你患的是 “风蹶胸满” 病, 于是配了三石药酒给他服用, 病就痊愈了。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及 《金匮要略》 两部著作中多次论述了药酒与防病治病的关系, 记载 “腹中血气刺痛, 红兰花酒主之”, 红兰花具有活血作用,用酒煎红兰花, 血气畅通后, 腹痛自然就停止了。 《圣济总录》 卷 四云: “药酒长于宣通气血, 扶助阳气, 既可用于祛痰, 又可以其防病” “素有血虚气滞, 陈寒痼冷, 偏枯不随, 拘挛痹厥之类, 悉宜常服”。 药酒有很好的畅通气血、 扶正助阳的作用, 患有气滞血瘀、 风寒湿痹、 脾胃寒痛、 肢体麻木、 行动不便、 半身不遂偏瘫一 类病症的, 应该坚持长年引用药酒。
在东晋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 《齐民要术》以及成书于春秋时期的 《五十二病方》、 明朝李时珍写的 《本草纲目》 等大量的医学巨著中, 都记载了大量的药酒方和制法。 明清时期保健药酒特别是宫廷补益药酒最为盛行。 用药酒补益调理是宫中保健医疗的一大特色, 在乾隆的 6 个长寿医方中, 酒剂竟占一半,他长年饮用的松龄太平春酒、 春龄益寿酒等, 对老年人诸虚百损、 关节酸痛、 纳食少味、 夜寐不实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乾隆高寿就得益于他注重养生。 慈禧中年后开始饮用如意长生酒, 此酒除风祛湿、 化食止渴、 疏通血脉、 强筋壮骨, 是保健佳品。 清宫中还有抗老美容佳酿———清宫玉蓉葆春酒等, 以及各种益寿、 祛病、 美容、 固齿之药酒。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也在清道光年间进入朝廷, 成为宫廷贡酒, 上至达官贵人, 下至贩夫走卒, 每有风寒湿痹, 皆要喝上几口。
药酒的疗效
首先, 药酒里的 “酒” 本身就有温通血脉、 祛散风寒、 振奋阳气、 镇痛消炎的作用, 酒就是一味药。 这和大家吃的药片、 胶囊完全不同。 其次,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在饮用的酒中加入药材, 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之后, 可以充分释放出药材中用其他加工方法难以析出的有效成分, 大大提高药效。 酒精还有良好的通透性, 能够较容易地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 发挥溶解作用, 促进置换和扩散, 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这也正是药酒养生、 防病能有显效的 原因。 第三, 酒可以引药入经、 可以加快血液循环, 所以在很多的药里边都用酒做引子, 这样就把药势给带出来了, 使药效更强劲。
这就是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的原因, 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 四肢百骸之性, 可以引药入经, 直达病灶。 第四, 酒还有防腐作用。 一般药酒都能保存数年时间而不变质不失效。 第五, 药酒还可外敷, 内服外用, 表里结合, 使药效加倍。
药酒除了治病, 科学的饮用会有很好的预防疾病、 养生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饮用药酒以达养生的目的, 几乎是每一个养生家必然的选择。 古代道家重养生, 他们常年在深山中修行, 为了抵御风寒、 调养身体、 增进内功、 帮助炼丹, 特别发明了养生酒, 如: “三仙酒” “百花如意酒” “长生酒” “红颜酒” 等。 翻看名著, 《红楼梦》 中身体虚弱的黛玉吃了螃蟹, 因螃蟹性苦寒, 黛玉觉得心口 微微地痛, 便说须得热热地吃口烧酒。 这个酒叫 “合欢花酒”, 是用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浸泡烧酒而成的药酒, 能祛除寒气、 安神解郁。
补益类的药酒主要配伍是具有益气补血、 滋阴温阳、 调理五脏功能的滋补药食, 所以更有益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及抗衰老、 延年益寿。 近代研究证明, 我国传统中药中有许多补益药物具有抗早衰、延年益寿的功效。 例如: 枸杞子, 能降低血糖、 胆固醇; 何首乌,可降低胆固醇, 防治动脉硬化; 杜仲, 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 当归, 可抗贫血, 能防止肝糖原减少,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地黄, 降血压; 黄芪, 有抗癌的作用, 能提高免疫功能, 抗疲劳, 扩张血管, 降低血压; 人参, 降低血糖, 增强造血功能, 提高免疫功能、 抗疲劳能力, 抑制高胆固血症的发生。
选用这些药物制成的补益药酒, 经常适量饮服, 自然有抗衰老、 延年益寿的效果。
养生的方法很多, 药酒作为其中之一, 是大有讲究的。 人们常说 “久病多虚”。 病深日久的慢性疾病、 久治不愈的疑难疾病, 或者年龄大了以后各种脏器功能的退化, 往往导致人体气、 血、 阴、阳的亏损和多脏器的病变, 因其形成皆非一时一日, 其治疗恢复也就难以一蹴而就。 中医学认为 “久病入络”。 各种慢性虚损疾病,常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气血不畅、 经脉涩滞, 治疗佐以活血通络的酒剂以增强疗效, 也就是说长期饮用药酒是非常好的选择。 贵在坚持, 任何养身方法的实践都要持之以恒, 久之乃可受益, 饮酒养生亦然。 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 “凡服药酒, 欲得使酒气相接, 无得断绝, 绝则不得药力。 多少皆以和为度, 不可令醉及吐, 则大损人也”。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是大方猛药酒, 自然需要科学饮用。 早晚一小杯, 或者晚饭一杯, 每天 30mL—50mL, 长期坚持是非常有益的。 不爱喝酒的每天要喝一杯药酒, 可以先用温开水或者来凉开水稀释一下, 逐步适应了之后就可以直接喝。
欣逢盛世, 古酒新生, 利来最老品牌人秉承 “良药济世、 精工取繁” 的古训, 生产放心药、 良心药, 把百姓对利来最老品牌药酒的信任化作利来最老品牌人肩上的责任。 传千年药酒文化、 承百年利来最老品牌精神。 利来最老品牌地处少数民族地区, 这个品牌是在蒙汉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是一个民族品牌。 利来最老品牌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源于百年历史口口相传, 始终如一地以产品品质和更真诚的服务来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