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最老品牌

Menu

中药大方复制的传承酒———利来最老品牌药酒

2024-11-25

古圣人言: “医源于酒” “酒为药之王”。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医药和酒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

医, 源于酒。 先民以酒为药, 医病驱邪。 《黄帝内经》 曰: 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 (注: 五谷酿成的酒, 汤液色清味淡, 醪醴稠浊味甘), 以为备耳……中古之世, 道德稍衰, 邪气时至, 服之万全。

酒, 百药之长。 《说文》 云: 医之性然得酒而使。 中药与酒融为一体, 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 药借酒力, 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效力, 提高疗效。

自汉代以来, 人们有了端午饮雄黄酒、 重阳饮菊花酒、 中秋饮桂花酒、 春节饮屠苏酒的习俗。 医家的重视, 也使得药酒成为了中药方剂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在 《金匮要略》 《千金方》 《外台密要》 《圣济总录》 《丹溪心法》 《普济方》 《本草纲目》 《医宗金鉴》等历代著名中医典籍中, 都有药酒临床验方和理论的记载。

中国药酒 博大精深

汤液醪醴, 最古老的药酒, 《黄帝内经》 中的 《素问·汤液醪醴论》 篇专门论述了 “五谷汤液及醪醴” 的制法和医学效用。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在 《类经》 中说: “汤液醪醴, 皆酒之属”, 指出汤液、 醪醴分别是清酒和浊酒一类。 “汤液醪醴” 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 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现代所用的汤剂、 酒剂, 以及方药中使用的粳米、 秫米、 薏米、 赤小豆等, 都是直接从 《内经》 的汤液醪醴发展而来的。

药酒有文字记载、 可考证的历史可追溯到 3000 年前的商代。 殷商甲骨文中有 “鬯其酒” 的记载: 以百草之香与郁金合而酿之成为鬯。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中 “其在肠胃, 酒醪之所及也”, 记载了 “神医” 扁鹊认为可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的看法。

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五十二病方》 中记载了我国最古的药酒方及制作方法。 其中的 “养生方” 和 “杂疗方”, 共记载了用以治疗疽、 蛇伤、 疥瘙等疾病的药酒方 35 个, 其中有内服药酒, 也有外用药酒。 在 “养生方” 中, 可以辨识的药酒方共有 6 个, 其中 “醪利中” 的第二方, 包括了整个药酒制作过程、 服用方法、 功能主治等内容, 开创了酒与药结合治病的先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 25 个医案,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医案记载。 其中列举了两例以药酒治病的医案: 一个是济北王患 “风蹶胸满” 病, 服了淳于意配的三石药酒, 得到治愈。 另一个是苗川有个王美人患难产, 淳于意用莨菪酒治愈, 并产下一婴孩。 汉代成书的 《神农本草经》 中论述: “药性有宜丸者, 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酒渍者。”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 《金匮要略》 一书中, 记载了多例药酒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 例如 “妇人六十二种风, 腹中血气刺痛, 红兰花酒主之”, 即是用酒煎煮药物后饮用, 可治疗妇人腹中刺痛。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 总结前人以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 在 《本草集经注》 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 “凡渍药酒, 皆须细切, 生绢袋盛之, 乃入酒密封, 随寒暑日数, 视其浓烈, 便可取出, 不必待至酒尽也。 滓可暴燥微捣, 更渍饮之, 亦可散服。”

可见, 当时不少医家已认识到了药材的粉碎度、 浸渍时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的影响, 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

关于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 大概是北魏时期成书的 《齐民39要术》 中的 “胡椒酒”。 该法把干姜、 胡椒末及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

唐宋时期, 药酒的临床使用已经较为广泛, 复方药酒方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 并产生了较多配伍合理、 制法严密的药酒方。 同时, 药酒作为补酒较为盛行, 药酒的养生保健作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 《千金方》 中, 共录有药酒方 80余种, 涉及补益养生、 美容养颜和内、 外、 妇科。 《千金要方·风毒脚气》 中专有 “酒醴” 一节, 共载酒方 16 种。 《千金翼方·诸酒》 载酒方 20 种, 是我国现存医著中最早对药酒的专题综述。

对药酒的制法、 服法, 《千金方》 也有较全面的论述: “凡合酒, 皆薄切药, 以绢袋盛药内酒中, 密封头, 春夏四五日, 秋冬七八日, 皆以味足为度, 去渣服酒” “冬服药酒两三剂, 立春即止, 此法终身常尔, 则百病不生矣”。

北宋时期, 太宗、 徽宗先后敕撰 《太平圣惠方》 和 《圣济总录》。 官家对医学的重视, 加上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的发明, 推动了中医临床和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在这两部医药巨著中, 收录了大量的药酒配方及制法, 如 “治一切风通用浸酒药二十二道”, “治风腰脚疼痛通用浸酒药十四道” 等等。

《太平圣惠方·药酒序》 记载: 夫酒者, 谷蘖之精, 和养神气,性惟骠悍, 功甚变通, 能宣利胃肠, 善导引药势。 《圣济总录·治法·汤醴》 记载: 邪之伤人有浅深, 药之攻邪有轻重, 病之始起,当以汤液治其微。 病既日久, 乃以醪醴攻其甚。 又有形数惊恐, 经络不通, 病生于不仁者, 酒以醪药, 以此见受邪既深, 经脉闭滞,非醪药散发邪气, 宣通血脉, 安能必愈……酒性酷热, 立行药势,所以病人素有血虚气滞, 陈寒痼冷, 偏枯不遂, 拘挛痹厥之类, 悉宜常服, 皆取其渐渍之力也, 又古法服药, 多以酒者, 非特宣通血气而已, 亦以养阳也。

由于科学技术兴盛、 商业发达, 酒的酿造工艺在宋代有了明显40提高, 以药材制曲的风气开始盛行。 朱翼中于政和年间撰写了关于制曲和酿酒的专著 《北山酒经》。 该书上卷是论酒, 中卷论曲, 下卷论酿酒之法, 其中 “论曲” 一卷中就记载了 13 种药曲,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以木香、 官桂、 防风、 杏仁等药物制成的香桂曲; 以防风、 白附子、 槟榔、 胡椒、 桂花、 丁香、 人参、 天南星、 茯苓、香白芷、 川芎、 肉豆蔻等药物制成的瑶泉曲等。

元明清时期, 羌族的枸杞酒、 地黄酒, 大漠南北各地的鹿角酒、 羊羔酒……国内外名酒荟萃于繁华都城北京, 成为了元代养生药酒的特色。 在元朝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 《饮膳正要》 一书中, 也收载了许多养生药酒方。 另有一些民间自酿自饮的酒, 如正月的椒柏酒、 端午的菖蒲酒、 中秋桂花酒、 重阳的菊花酒都成为人们常用的传统节令酒类。

明清两朝中医临床理论和药物学研究达到顶峰, 在整理前人药酒经验、 创制新配方、 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 明代 《普济方》 《奇效良方》 《证治准绳》, 清代 《医方集解》 《随息居饮食谱》 《医宗金鉴》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 《同寿录》 等医学著作中, 辑录了大量的药酒配方, 其中仅 《普济方》 通卷收载的药酒方就多达 300 余个。 在这些药酒方中, 既有前人的传世经典之作, 又有当时医者的创新之举。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 《本草纲目》 一书中, 对酒的医学功能论之颇详。 如 “行药势, 杀百邪, 恶毒气, 通血脉, 厚肠胃, 润皮肤, 散湿气, 消忧发怒, 宣言畅意” “少饮则和血行气, 壮神御寒, 消遣助兴”。

《本草纲目》 辑录了约 200 多个药酒方, 应用范围包括内外科病症、 骨伤科病症、 五官科病症、 妇科病症以及保健延年等。 如辟疫消疠的屠苏酒, 平眩治风的薯蓣酒, 活血调经的当归酒, 暖腰温膝的茯苓酒, 理气止痛的茴香酒, 治风湿痹痛的虎骨酒、 五加皮酒, 治偏风不遂的仙灵脾酒等。 在 《本草纲目》 中, 对制作药酒的方法也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有药酒同煮的传统热浸法, 药和曲、 米同酿的发酵法, 加药浸泡的冷浸法等。

明代和清代的药酒, 除了用于治病外, 最大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药酒较为盛行, 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兴旺。

明代宫廷内设有 “专造竹叶青等样酒” 的御酒房, 所酿造的御用酒有: 御制药酒五味汤、 真珠红、 长春酒、 金茎露, 太禧白、 满殿香、 竹叶青等。 清太医院编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 一书中, 记载了国公露、 红毛露、 龟龄露、 八仙长寿酒、 健步虎骨酒等19 种宫廷御用药酒。 高寿的乾隆皇帝常饮各种养生药酒, 如松龄太平春酒、 龟龄露、 松苓酒等; 慈禧太后则喜欢喝用桂花、 菊花、 莲花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菊花白、 莲花白和桂花陈酒。

明末到清初, 补益药酒进入了繁荣时期。 专营各色药酒的商号在北京、 天津、 广州、 杭州等繁华城市问世, 表明此时用白酒作溶媒, 并采用 “热浸法” 制作药酒的工艺已得到普及。 这一时期, 民间盛行的补益养生药酒多以 “露” 命名, 如状元露、 茵陈露、 桂花露、 玫瑰露等。 “酒品之多, 京师为最”, 其中不少药酒具有 “保元固体、 益寿延龄” 之功, 故多为官宦、 士子、 商人所嗜饮, 清 《燕京杂咏》 中赞其 “长连遥接短连墙, 紫禁沧州列两厢, 催取四时花酿酒, 七层吹过竹风香”。 生产技术的进步、 商业化的推广, 让补益药酒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

大方复治 国药经典

大方历史悠久, 在中医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医著作中都有记载。 大方为中医 “七方” 之一, 最先源于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 论》 曰: “治有缓急, 方有大小……奇之不去则偶之, 是谓重方”。 医圣张仲景始创了第一个临床应用大方———21 味药组成的薯蓣丸;药王孙思邈在 《备急千金要方》 中提出 “病轻用药须少, 病重用药即多”;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俞嘉言主张 “大病须用大药” ……总之,历代医家在使用大方上, 多针对大病、 重病和难治之病。

大方多用于治疗疑难和复杂疾病。 这些疾病一般都具有 “多证相兼、 多病同患” 的难治特性。 大方对此采取的是打破常规, 通过 “集数方为一方, 合数法为一法” 的遣药处方办法, 针对复杂病因病机, 治法上多方着手, 药物配伍上主次兼顾, 从而提高了方剂的疗效和适应范围。 对于复杂性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治疗方面, 常规处方很难取效或起效很慢时, “大方复治” 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良好效果。

大方绝不是杂乱无章的药物堆砌, 它是建立在对药性、 药效有深入理解, 并对病机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有严谨的理、 法、 方、药构思, 而大方的精妙处方配伍, 非大医难以掌握和驾驭。 历史上传承下来很多大方, 如张仲景在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介绍了 30 多个合方的方法, 其中最大的一个合方用药多达 31 味; 《千金方》 中记载了 88 个大方; 《局方》 中收录有很多三四十味甚至五六十味药的处方; 近代京城名医施今墨擅用大方, 为之赢得了 “雍容华贵” 的中医界美誉; 当代国医大师裘沛然, 治疗某些病机表现为气血同病、 虚实夹杂、 病邪深痼的病证时, 常运用大方复治的方法以收到出奇制胜的疗效。

目前, 我国中药领域有不少 “王牌药” 多为大方成药, 如 “温病三宝”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 至宝丹; 风寒湿痹名药大活络丸 (50 味)、 壮骨药酒 (130 味)、 国公酒 (32 味); 中风偏瘫名药再 造丸 (58 味)、 藏药七十味珍珠丸等。 正是因为疗效显著, 它们享誉百年, 历久不衰, 成为了深入人心的国药经典。

1739 年,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诞生了, 有记录说当时有百味药, 是经过千百次的增减, 最终定位于 67 味。 时至今日, 也属罕见大方。

精妙的组方配伍是好药酒的灵魂。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的组方就非常精妙, “67 味中药增一味则多, 减一味则少”。 67 味中药这么大的药酒组方。 它的立方基础是中医的 “大方复治法”。 很多人不太理解大方好在哪里? 为什么不用单方? 不用小方? 《皇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说: 对于复杂病症, 单一药物不能奏效时, 应用大方。 “医圣” 张仲景在 《伤寒杂病论》 中强调: 治疗慢性疑难杂病,必须融数方为一方, 合数法为一法, 即 “小方治一病, 大方治多43病、 治复杂病”。 唐代 “药王” 孙思邈的 《备急千金药方》 中记载的治病大方有 80 多个, 多是用来治大病、 重病、 疑难病和慢性病的。 清代医学家王孟英曾说过: “急病重症非大剂无以拯救其危”。

利来最老品牌国家的名老中医裘沛然老先生说: “大方并不是一个杂凑的方法, 其处方既寓有巧思, 而配伍又极其精密, 这是中医处方学上一个造诣很深的境界。 非医学大家开不出大方。” 著名老中医姜春华说: “中老年久病多虚, 往往是同时有气血不畅、 经络瘀滞、 筋骨失养、 脾胃不和、 肝肾亏虚的情况, 症状多、 病因杂、 病程长。 用小方治病, 势单力孤, 顾此失彼。 而数法并用, 能兼顾全局, 协调增效”。 临床上用大方救治了许多西医认为 “不可逆” 的危重病例,疗效很好。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是比较典型的中医大药大方, 方中各种药材珠联璧合, 活气血、 通经络、 滋肝肾、 补脾胃, 壮筋骨, 涵盖了治疗的四大类疾病:一是风寒湿痹引起的颈、 肩、 腰、 腿、 手足、 膝关节部位出现的疼痛、 酸、 胀、 麻木、 屈伸不利、 僵硬等症; 二是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 夜尿频多、 头晕乏力、 失眠健忘、 畏寒肢冷等症; 三是脾胃虚寒引起的胃部胀满、 疼痛、 腹泻、 腹胀、 消化不良、 营养吸收不好等症; 四是气血亏虚引起的月经不调、 面色萎黄、 体虚乏力、 头晕失眠、 手足冰凉等症。 药酒的效果好不好, 除了和组方相关, 还与酿造工艺、 药材的选择以及酒的选择都有直接的关系。 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药效。 药酒的酿造技艺是非常复杂和考究的, 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像利来最老品牌药酒的八步酿造法就被收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里, 国家拨专款用于这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选用了珍贵的豹骨、 麝香、 人参、 豆蔻、 红花、 山茱萸、 肉苁蓉、 麝香等 67 味药材, 经过 “选药、 炮制、 另煎、 鼎合、封坛、 泉浸、 地养、 茅缩” 等八步 69 道工序精心配制, 达到温而不燥、 补而不峻、 阴阳调和、 众药归一的品质。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的选药一直遵循着 “非上等道地药材不用” 的理念,建立了严谨的辨地选药规范。 如方中的 “苁蓉” 只选阿拉善右旗所产, 枝壮油亮、 肉质肥厚者方能入药; 又如 “黄芪” 则选用外蒙库伦产的绵黄芪……凡此种种, 一丝不苟。 而利来最老品牌最为独特的工艺———鼎合, 是取自道家长生术的 “鼎炼内烧” 合酒法, 把药材用自己酿造的优质粮食酒浸泡, 然后用火点酒、 药燃烧熬之。

第六步 “泉浸” 和第七步 “地养”, 是 “烧利来最老品牌” 后对药酒原液 “去其火气” 以及 “取地气以养其阴” 的过程。 通过长时间的贮存沉淀, 使药酒原液中的众多药物成分之间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 从而初具 “阴阳调和、 温热绵厚” 的特点, 功效口感更上层楼。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古法酿制工艺, 八步非常繁琐又缺一不可, 其中鼎合、 泉浸、 地养是发明人的独创, 第四步鼎合是工艺的核心, 一定要在鼎内让酒液燃烧才能使 67 味药相合, 一定要冷泉浸泡药性才不燥, 一定要深埋才能取尽精华、 醇厚有神, 这就是利来最老品牌药酒酿制技艺的过人之处。

从古至今能完整保存下来的药酒酿制秘方可谓凤毛麟角, 多数大组方药酒的组方和制法失传, 这也是令利来最老品牌非常痛心的地方。 近年来国家在逐步加大对老品牌、 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 重视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老字号这些国粹的传承和保护。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古法酿造工艺于 2009 年入选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 年 1 月荣获 “中华老字号” 称号, 2011 年 5 月获 “ 中国驰名商标”, 2012 年成为 “国家地理标志” 商标。 这些荣誉的取得都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药酒文化。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传承了 280 余年, 有非常多值得记忆的东西。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罩四野”, 地处阴山南麓的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是利来最老品牌药酒的诞生地。 这里地理环境独特, 有被誉为 “草原仙湖” 的岱海, 特有的地下水富含锌、 硒、 碘、 锶等多种微量元素, 大量的矿物质可助药性发散, 是酿造利来最老品牌基酒的上乘之水。 与岱海相邻的马头山、 蛮汉山林深草茂, 以富产黄芪、 甘草、 羌活而闻名, 地产中药材达 100 多种, 被誉为天然的中药材宝库。 凉城的甘泉和良药, 使之成为酿造利来最老品牌药酒的最佳宝地。 好水45可以酿好酒, 加上丰富的野生道地中药材资源, 好药材加好酒才酿出了这一剂传承了近 300 年的好药酒。

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

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

《绥远通志稿》 是原绥远省的一部大型地方志, 书稿中的珍贵文献资料是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的重要史料。 《绥远通志稿》中, 对利来最老品牌药酒有详细的阐述: “色如胭脂, 香味醇厚……有患腰腿疼者, 饮之每奏奇效。 故价值虽昂, 销路仍极发达, 近而山西、 内蒙, 远而外蒙各地, 皆有行销, 蒙人对之尤视为珍品。 其制法据云配有药品百余种, 本号恐人仿制, 密而不传”。 清乾隆四年创制利来最老品牌药酒之后, 配方一直由王氏后人世代单传, 酿造技艺更是由几代老药工口传身授, 秘不外宣, 建国后经过挖掘整理才得以完整传承。

1997 年,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被中国轻工业总会列入 “97 香港回归中国八大特级品牌”, 并制作了 1997 瓶利来最老品牌特制酒作为礼品赠送香港特区政府。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的老味道、 老故事, 记录着其 280 多年的发展历程。 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调查显示,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年销售量、 销售收入均位居中药行业药酒市场前列。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获内蒙古名牌产品证书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获内蒙古名牌产品证书

由 67 味中药而成的利来最老品牌药酒, 是根据明朝 “医林状元” 龚廷贤 《万病回春》 中 “仙传药酒方” 化裁配制而成的传统药酒。 虽然配方药物众多, 但多而不杂; 主治病症宽泛, 但确有其效; 虽然是药酒, 但芳香馥郁, 回味绵长。

从创始之初到今天,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已经走过了近 3 个世纪。 古方古法一脉相传。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虽然历经风雨沧桑, 但以其 “组方庞大、 用药道地、 工艺精湛、 功效独特” 的优秀品质, 依然香飘华夏, 畅销不衰, 保持着强大的产品生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 称得上是代表内蒙古民族医药企业和内蒙古品牌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1996 年, 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名牌产品的称号。 进入新的世纪后,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获得了多项国家殊荣。 利来最老品牌药酒在传承中药方面, 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 扫一扫,关注利来最老品牌